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2019-8-10
·
2019-7-26
·
2019-7-26
·
2019-7-16
·
2019-7-12
·
2019-7-12
·
2012-4-23
 
 
 
 
名称:
春来说春
价格:

说春的由来    

    每年春临之际,黔北农村都有春倌走村串寨,挨家挨户的说春、送春帖、送祝福,全国大部分地方也不例外。说春、送春帖,是中国古代官府指导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说春也是一种广泛而久远传承的民间说唱艺术。

    据知,说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诸侯国的稳定和强大,必须靠充足的粮食作保证,而根据气候准确掌握农作物的适时播种、管理,是保证粮食丰收的关键。农时节令正是当时指导农夫耕种的物候依据(直至今日也还有用)。因此王公大臣们将农时节气编印成春帖、编写说唱词,指派能说会道者把时令春帖送到千家万户,并挨户说唱,使农民提前掌握耕种时节。所以,说春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说春人亦受到官府和民间的尊重。

    据凤冈县绥阳镇春倌陶清文口述,唐贞观初年,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但农业生产水平一时还不理想。其原因是,说春这样的利农兴国之法,在隋朝末年因隋炀帝杨广的荒淫无道而被荒废,农民对季节和气象把握不准,影响了农业生产。因此,太宗皇帝下旨,重兴说春助农之风。要求当朝大臣根据各地不同气候特征编写相应的春帖,由各州(府)、县官亲自带头并选拔说唱会道者,带上由朝庭赏赐的搭粮袋和春倌帽、手捧春牛(春牛是随炀帝被玉皇大帝点责变牛为民耕)、口袋装春帖为标致,并赐名春倌,走村串寨挨户说春送春帖。又下旨,春倌每到之户,走进堂屋送上春帖,说唱二十四节气歌和不同农作物的下种、管理、收割、加工、食用等基本常识,主人必须给春倌“封礼”银钱或粮食作为辛劳盘缠,无论多少,一律用印子或斗盛之拿到堂屋中赏给春倌,表示对春倌的尊重和喻示来年丰收。禁将春倌据之门外,禁用碗装粮食或直接用手拿银钱递给春倌,由此区别于打发送财神的和叫花子。另各州(府)、县每年立春这天要举办说春大赛,分出等级给予奖励,优秀者到富裕的平坝大寨说春,差点的到偏僻小山村说春。还规定,如若哪个村寨当年没有春倌走到,可以不交皇粮,但朝庭要追究当地官府的责任。

    在明、清和民国年间,官府也很注重春倌说春,每年立春这一天,州(府)、县衙都要分别举行隆重的说春仪式。其做法是,在城外先开春倌会,现场说春比赛,烧香祭天,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由州、县官亲自握犁赶牛,犁地三个来回,表示官府重视农业生产。这种仪式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取消了。

    凤冈县城龙井附近的春坝田实为“春耙田”,就是过去每年用于开春馆会的开犁田,意为在此开犁当年全县农耕的第一耙。时至今日,春倌会早已消失,只有说春这个传统在黔北大部分农村还有延续。

春帖的功能    

    正月间,春倌说春报喜手里拿红色春帖,以示喜庆吉祥之意。春帖纸亦有黄色的,那是遇“隔年春”时说春用的。春帖大小一般为25×35公分,上方印有“必须注意季节”等显目提示语,正文以二十四节气和日历为主要内容,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都有记载,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是百事禁忌。另有根据《通书》所编录的诸多提示语。如:己丑年的春帖上印有“七牛耕地,十二马驮谷。十龙治水,一日得辛。六人共丙,五屠共猪。三姑把蚕,蚕食二叶”等预示今年的物候特征与收成好坏。

    旧时,春帖由艺人刻木版批量印制,春倌去印刷作坊“打”来,通过说春送到家家户户。前些年,黔北地区有了蜡纸油印的春帖,现在普遍为电脑排版印刷的春帖了,只是其内容格式还维持着老样子。

    在黔北凤冈,人们长期以来还根据春帖时令和当地气候特征,编辑了谚语和顺口溜,用以指导农业生产、预报气象。如:“二月初一晴,山上树木发两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芒种忙忙插,夏至把秧搭”;“六月六,家家田中要现谷”;“立秋太阳顺秋雨;”“立秋不立,晒干老泥”;“独龙自好办,龙多遭大旱”等。农民依靠积累的这些物候气象知识,年复一年地把握着农事农耕。

说春正面临尴尬    

    在科技不发达的旧时代,说春、春帖、节气、谚语无疑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是农民不可或缺的生产指南。而今天,科技的高度发展,使气象预报超越了《通书》预测,现代日历正在取代传统春帖。特别是经过上世纪文化革命的“清扫”,说春被视为等同乞讨,春倌被看作有“口才”的叫花子,春倌和说春的概念正式开始被人们模糊。

    曾记得,小时候我在绥阳镇老家时,每到过年期间,就看到像模像样的春倌,手拿木雕春牛,“牛”身上捆着麻丝、背上插着点燃的香,春倌肩搭布袋子,怀揣春帖,走到我家屋前“吞口”就高声说唱起来。春倌一边说一边走进堂屋中,将春牛放在大桌子上,拿张春帖压在“香火”下的神柜上,然后站立堂屋一角,正式说唱起来。说的有农业用语,亦有对主家的“封正”祝福之词。

    记得,给春倌“封礼”,一般是母亲用“印子”(当地计量粮食的木制器具)装着粮食放到大桌子上,有时我也当这个角色,并客气的说,春倌息下,去多走几家。临走时,春倌一边说唱感谢之语,一边将粮食倒进布袋内。整个说春过程严肃有序,其间说唱不断,春倌从节气到作物、从主人递烟说烟、递茶说茶等,直说到来年庄稼生产的注意要点与收成的好坏。有说有唱,说唱兼备。唱词内容针对农村题材十分广泛,唱本多为师传口授,时常即景编词,遇啥人说啥话,遇啥物就说啥物。语言风趣诙谐,演唱和仄押韵,唱词随时随景更换。因此,一个优秀的春倌往往是头脑灵活、反应快、知识面广的一方能人。

    等大年后,我家的神柜上就有好多张春帖了,父亲选择一张清晰的,郑重地用米汤贴在神柜正中。每逢做秧地、撒谷种前父亲都要在春帖上看看。我只是不知当年父亲在春帖上了解什么,直到今天我也没有问过。

    大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黔北地区,春倌说春送春帖还是比较有一定规范的,主人亦多会遵照传统习惯,对春倌给予应有的尊重和打发(封礼)。但近些年却大有改变,因年青一代外出打工,接触了大量的城市信息,远离了农业生产中的很多传统知识,更多的青年人不知道说春的含义,对春倌白眼相看,更少有人来学这门说艺,春倌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还有,真正能说会道的春倌多数老年化,不在愿意操特这个行业。如今还在继续送春帖的人,可说多半是以上门讨要为目的,此便更加深了人们对春倌的曲解,说春就自然不自然的在等同于乞讨了。

    说春,是过去官方指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的一个有效措施,在中国大地遍传千年之久,为中华独有,它在盛唐时期和康乾盛世为国人创造物质财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随着人类进步和高科技的出现,这一传统方式正在被今天的气象信息和科学技术所取代。但是,说春作为中华传统文明的一个元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是很有保护和传承意义的。(题图:春倌说春)

电脑排版的春帖

绘画《春牛图》

 
版权所有:山西皇天厚土 Copy Right 2007-2013 [后台管理]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易扬众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CP号:晋ICP备10000885号